【二院健康科普】告别“小黄人”: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

新生儿黄疸是许多宝宝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健康问题。据统计,约60%的足月儿和80%的早产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、黏膜发黄现象。虽然大多数黄疸属于生理性且能自行消退,但新手爸妈仍可能因宝宝的“小黄人”状态感到焦虑。本文从科学角度解析黄疸的成因,并提供实用的预防和护理方法,助您从容应对。    



图片
图片


新生儿黄疸为何会发生?

图片


黄疸的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(一种黄色代谢产物)浓度升高,沉积在皮肤和黏膜中导致发黄。新生儿易发黄疸的原因包括:

 

生理性因素

1

01

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,促红细胞生成素多,从而引起红细胞增多,出生后多余的红细胞被分解,释放胆红素。  

02

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,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,代谢胆红素的能力较弱  

03

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,胆红素排出效率低。

  

病理性因素

2

01

母婴血型不合(如母亲为O型血,患儿为A型或者B型血,或者母亲为RH阴性血,患儿为RH阳性血)。 

02

感染、先天性胆道闭锁、遗传代谢疾病等。

  

      

关键区分

3

01

生理性黄疸:出生后2-3天出现,5-7天达到高峰,7-14天消退,宝宝吃睡正常。

02

病理性黄疸:出现早(24小时内)、进展快、持续时间长,可能伴随嗜睡、拒奶、尖叫等症状。  

      



二 

预防黄疸

从孕期到产后的关键措施

图片



孕期准备

1

1.定期产检,筛查母婴血型不合风险(如O型血母亲与非O型血父亲需警惕溶血可能)。  

2.避免早产,尽量保证胎儿足月发育。

 产后早期干预

2

1.尽早开奶,按需喂养:母乳能促进肠道蠕动,加速胆红素随大便排出。建议每天喂养8-12次。  

2.避免饥饿:饥饿会减少排便,增加胆红素重吸收。    

警惕高危因素

3

有溶血风险、早产、低体重、生产时出现头皮血肿的宝宝需密切监测黄疸值。

  

     


家庭护理

科学应对“小黄人”

图片



观察黄疸变化

1

在自然光下轻压宝宝鼻尖或额头,若皮肤泛黄需警惕。黄疸通常“从上到下”发展(先脸→胸腹→四肢),若手足心发黄需立即就医。  

日光疗法(需谨慎)

2

可让宝宝裸露背部,在早晚阳光温和时(避免直射)照射10-15分钟,注意遮挡眼睛和生殖器。注意:隔着玻璃晒太阳无效,紫外线需直接接触皮肤。  

加强喂养,促进排泄

3

母乳不足时可暂时补充配方奶,确保宝宝每日有6-8次小便、3-4次黄色大便。  

记录黄疸进展

4

使用手机拍摄宝宝肤色变化,方便医生判断。

 

     

何时需要就医?

图片



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诊:  

1

黄疸在出生24小时内出现。  

2

黄疸持续超过2周(足月儿)或3周(早产儿)。 

3

宝宝精神差、拒奶、哭声尖直、发热或大便发白。  

4

经皮胆红素检测值超过安全阈值(医生会根据日龄和风险因素判断)。  

  


误区澄清

这些做法不科学!

图片



图片

1. 喂葡萄糖水退黄

可能减少奶量摄入,反而加重黄疸。

  


图片

2. 自行服用中药或“退黄药”

部分中药可能损害肝功能。

 


图片

3. 停止母乳喂养

除非确诊为母乳性黄疸(暂停3天后黄疸减轻),否则应坚持母乳。

  


总 结

黄疸不可怕,科学应对是关键

图片

 

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,通过合理喂养、密切观察和适时干预可顺利消退。家长需保持冷静,避免过度焦虑,同时掌握就医指征,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。   

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
仅限健康科普,如有不适,请线下就医。

编辑:孙冰  校对:蒋蕊

一审:卢军芳 二审:李志超  三审:张志勇

图片



Copyright © 2021 红足1世手机足球网 - 红足一世网址大全 版权所有 地址:安阳市南大街16号 电话:0372-5923345 sitemap 豫ICP备13000164号

豫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57号